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
摘要
高職院校肩負著為行業企業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教育的鮮明特色。高職院校如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是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產教關系——辨
1、產教涵義
毫無疑問,“產”是產業的簡稱。相應地,“教”是教育的簡稱,但在這里特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產、教是兩個不同的國民經濟部門。產業是指社會專業分工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國民經濟部門或行業。產業的內涵很廣,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產業泛指一切從事生產物質產品和提供勞務活動的集合體,即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從生產到流通、服務以至于文化、教育,大到部門,小至行業都可以稱為產業。狹義的產業指生產物質產品的集合體,即工業部門。國家宏觀管理中所說到的產業,往往是廣義的概念。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和各國對國民經濟進行統計時,也用廣義的產業概念。我國國家統計局印發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就將教育列入其中。因此討論產教融合時,我們首先要明確,教育(包括職業教育)也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屬于一個產業。產教關系是職業教育與除教育之外的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
2、產教關系
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看,教育成為一個獨立部門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教育是人類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從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中獨立出來的經濟部門。教育與產業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產業的主要功能是直接或間接地創造物質文化財富,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為產業提供人力資源這一生產要素。也就是說,在社會再生產中,企業是主體,教育是為企業服務的。職業教育是教育中為企業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所需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與產業都是社會再生產鏈條中的一個部門,各自承擔不同的社會職責和功能,又相互協作,共同推動社會再生產協調有序發展。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正常關系應是產業部門通過納稅等方式為職業教育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職業教育通過教育服務培養合格的人才為產業部門提供人力資源。在此基礎上,職業教育部門還可以通過技術服務等方式支持企業發展,企業也可以將生產經營中閑置的資源支援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的職責強加到企業身上,違背了社會分工的一般規則,是不合理的??疾飚a教關系,還必須關注的是產、教性質不同。
職業教育與產業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經濟部門,不同的性質決定了他們不同的行為方式。職業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外部性,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職業教育應以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為己任,不能以營利為目的。一般產業提供的是私人物品,營利是其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由于性質不同、行為目標與方式不同,決定了產教融合與一般的產業融合也是不一樣的。
2產教融合——考
什么是產教融合,還沒有人給出明確定義。從公開發表的文獻來看,最早提出產教融合這一說法的是江蘇無錫市技工學校。該校在探索提高學生實習質量的過程中,提出“產教融合化”,即“千方百計尋求與生產實習緊密結合的產品,以提高學生的質量意識、產品意識、時間觀念及動手能力。這里的產教融合內涵很狹小,“產”僅指產品,“教”僅指實習教學。此后,長期沒有使用這一概念。直到2007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中國勞動保障報》等報刊報道了紫瑯職業技術學院、青島技師學院等院校時,用到了“產教融合”的概念,但也沒有明確產教融合的內涵。在官方,教育部最早于2011年,在《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時提出“促進產教深度合作”的要求。這一概念逐漸演化為“產教融合”。此后對產教融合的研究才逐漸多起來,但始終沒有給出解釋。
產教融合就是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合作,是職業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
1、技能型人才的本質要求是產教融合的內在動力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技能與知識不同,它是經驗的積累,必須在工作中才能體會,在長期的工作中熟練,不是理解和記憶就能掌握的。職業素養的養成,也必須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通過一定的工作才能深刻體會和養成。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方式培養不了高技能,更培養不了高素質,無法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培養環境、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結果與產業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與產業深度融合,在教學中擁有盡可能多的產業元素。
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產教融合的學校動力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產教深度融合。高職院校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必然要尋求產教深度融合。無視產教融合,也就意味著無視人才培養質量。
3、提高生產效率是產教融合的企業動力
產業發展以營利為前提。企業是否具有與高職院校深度融合意愿的前提是能否盈利。相對盈利就是生產效率的提高。只要因為與高職院校的融合導致生產效率提高了,企業必然具有積極性。否則,就會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生產效率的提高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成本降低了,二是收入提高了。
4、五個對接是產教融合的具體內容
產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因此產教融合并不意味著學校和行業企業要在組織上融為一體,而是業務上相互補充和融合。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就是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3產教融合——路
從廣義上講產教融合也是一種產業融合。但一般的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簡而言之,一般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為了共同的利益目標而融為一體,形成新的產業。由于職業教育與產業間目標的差異性,產教融合不同于一般的產業融合,它不會融為一體,也不會產生新的產業,而只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相互滲透、相互支持,是一種深度合作。這種合作從理論上有兩條實現途徑,一是要素整合,二是契約合作。
1、要素整合
要素整合是指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以實現效率最大化。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職業教育與產業一樣,是一個投入產出過程。它同樣需要資本、土地、勞動力和企業家等四種生產要素。一個職業院校能夠正常運行,說明它擁有這些生產要素。職業院校與企業的生產要素通過各種優化組合,必然產生更大的生產效率,實現雙贏。這些組合方式有
(1)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形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企業的資本與學校的其他生產要素組合,解決的是學校辦學資金不足的問題。這種模式的本質是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營利產業來開發,通過高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設施,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它要求學生個人承擔較高的教育成本。因此這種模式實施的前提有三:一是學生愿意且有能力承擔較高的教育成本;二是對學生來說教育的收益高于其教育成本;三是政府主管部門放開職業教育收費政策,允許優質優價,自行定價。
(2)學校為企業提供土地、勞動力,形成校中廠模式。
學校為企業提供場地、部分設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吸引企業將研發、生產中心辦到校園里。這種模式下,企業節約了土地、設施、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生產效率自然提高。學校與企業分享部分土地、設備的使用權,換來的是學生頂崗實習的機會、企業的生產教學現場及相關的技術、管理。這一過程中,如果學校過分追求經濟利益,企業不能節約要素成本,合作將無法繼續。
(3)學校為企業提供勞動力、技術,形成廠中校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學校提供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滿足了企業的需求同時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也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同時,學生通過參與企業勞動,獲得了實踐機會,鍛煉了實踐技能;教師通過參與企業管理與研發,提高了專業水平。企業在獲得這些生產要素時,為師生提供學習、食宿條件,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當然企業要比較的是,其付出的成本與師生提供收益大小,如果師生要價太高,企業也可能放棄這種生產要素整合。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模式外,企業與學校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方式還很多,前提是這種組合能夠產生更高的效率。
2、契約合作
契約合作是指校企之間通過合同協議的方式,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形成戰略聯盟。職業教育培養的專業人才是相關產業部門勞動力和管理人才的來源,即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的供應者,相關產業是人力資源的需求者。這種供需關系使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產業鏈關系,具有建立戰略合作的基礎。
現在所推動的職教集團、校企合作理事會等組織機構,實質都是通過契約方式建立的校企合作組織。契約合作與要素整合不同,它不需要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不存在產權關系的處理。同時,這種合作也不限于學校與企業之間,而廣泛適用于職業院校與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管理組織和企業之間。
但事實證明,僅憑一紙協議是很難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的。在實踐過程中,還必須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與沖突。
(1)契約合作的關鍵是學校與企業在業務領域的全面合作
這些合作包括:人力資源的合作,即學校為企業提供生產、管理和服務人才,滿足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技術研發的合作,即學校師生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提供智力、設施等支持;市場的合作,即學校向相關企業開放市場,或者與企業共同開發市場。學校為企業提供了相關服務,企業自然會給學校以回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校的要求。
(2)保障契約合作的關鍵是校企雙方的能力
從理論上講合作契約具有法律效力,但實踐中很難對未履行約定的企業實施強制力,因此契約合作不能依據契約的法律強制性來保障。因為基于產業鏈的戰略合作雙方,是一種競合關系。學校要想贏得企業的合作,關鍵是自身要有競爭力。提升職業院校競爭力,任重道遠,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嚴格控制招生規模與方向,嚴格按企業需求培養人才;
二是遵循職業教育公益性規律,做好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保障;
三是不斷提高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建立物質和人力保障;
四是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通過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校企合作等內涵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是加大科技開發力度,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總之,校企深度融合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在政府做好經費保障的前提下,學校嚴格按市場需求培養人才,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或者通過契約的方式與相關企業建立戰略聯盟,融入相關產業鏈中。

聲明:本文系轉載,僅作學習分享,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